今日新闻

焦点访谈20200412 用新思路解复工难题视频

2020.04.12 用新思路解复工难题   2020-04-12 20:11:00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打乱了我们生产生活的节奏,而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难题。难题之一,就是各种缺。比如在刚开始复工复产的一段时间里,一些工厂有活没人,有订单,但是缺工人,工人因为各种原因还在老家,不能及时返回,一些企业缺专业技术人员,还有一些企业缺设备。而难题之二,就是各种闲。因为疫情缘故,有的企业客流少了,甚至是没了,员工闲着没活儿干;
有的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那能不能让缺的和闲的对接上,让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各地方各企业为此想了很多办法。


在安徽合肥的一家电脑研发和制造基地,生产线上正在进行电脑显示屏的组装。陆少华其实并不是这家企业的正式员工,而是上海华铁旅客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名乘务服务员。一直在高铁上跑车的乘务服务员怎么会到生产线上工作呢?这还得从这家企业复工时遇到的困难说起。


陆少华现在工作的这家企业是联想在全球最大的PC工厂,也是安徽最大的进出口企业。原本企业在大年初四,也就是1月28日就应该正式开工了,但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员不到位,开工时间推了又推,一直延迟了近半个月。


像这家企业面临的窘境在安徽并不少见,由于安徽是制造业大省,很多制造企业需要大量的员工,可因为疫情,员工一时回不来,用工短缺成为了普遍现象。而另一方面,不少餐饮和旅游企业也纷纷向合肥市人社局反映,自己的员工没事做。


在合肥人社局的协调对接下,合肥当地的不少中小企业通过本地化的共享员工方式缓解了暂时性的用工困难。然而,联想(合肥)生产基地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为他们的人员缺口有1000名。


如何化解企业的燃眉之急呢?合肥市人社局找到了一家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希望帮企业寻找到更多员工。


2月14日,这家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传来消息,从事高铁服务的上海华铁旅客服务有限公司因为不少高铁停运,有很多员工暂时没有工作任务,愿意进行员工的共享。


可是,问题又来了,电脑生产线在安徽,华铁公司在上海,他们的员工又大多在江苏、山东、浙江等其他省份,要想在疫情期间完成几百人整体性跨省共享,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


2月24日,华铁公司的100名员工作为跨省共享的首批试点,分别从江浙沪等地乘坐高铁抵达合肥。随着第一批员工顺利抵达,2月25日、2月29日,又相继有两批共享员工来到了联想。


按照规定进行隔离之后,这近700名共享员工经过快速培训,被安排在了一些比较容易上手、操作相对简单的岗位上。随着共享员工的加入,联想(合肥)生产基地的用工问题得到缓解。


像这次的共享,合作期为一个月,职工薪酬、社会保险等所需资金由输入企业联想(合肥)生产基地按照协议约定支付给输出企业华铁公司,再由华铁公司及时足额发放。


跨行业、跨地区进行的员工共享,缓解了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人暂时短缺的难题,而疫情也造成了一些专业技术人员一时难以返岗,面对专业岗位人员的缺乏,一些企业也携手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樊明其,从事10千伏以上高压电力设备维保工作已经20多年,是个经验丰富的高压电工。


在上海市嘉定区的一个印刷园区,随着园区里4家企业陆续复工复产,用电负荷上升,而园区配电房每两年必须做一次的电气预防性试验已经到期,很可能无法保证变压器和继电器的可靠运行,为此,园区设备部的经理黄刚很着急。


樊师傅接到工作任务,和几个同事来到了黄经理的公司。很快,樊师傅和同事们就完成了园区配电房继电器的预防性试验,黄经理的难题解决了。


樊师傅并不是黄经理公司的员工,他现在有个新的身份叫“共享电工”。电工为什么要共享呢?这要从今年2月说起。


国网上海嘉定供电公司最早的想法是一对一帮助企业联系有资质的高压电工,但随后他们发现中小企业出现“电工荒”并非个案,而由于缺少交流途径,手里有高压电工的电力维保企业又存在开工不足的问题。


2月12日,建立在微信服务号基础上的共享电工平台上线,在这个平台上3400家高压用电企业是客户的一端,另一端是6家电力维保企业,有200多名共享电工可以提供服务。一段时间的运行,共享电工的方式帮助了不少企业解决了电力维护上的困难。而像樊师傅这样的共享电工上门服务并不收费,他们的工资依然由电力维保企业负担,那么,电力维保企业为什么愿意进行这样的共享呢?


上海宝兰配电有限公司负责人沈彬说:“可能我们目前是上门免费的一个模式,但是日后,可以跟它进行合作,因为对每家生产型企业来说,配电房的维护,包括后续一些维修的工作,对我们来说都是未来的一个业务范围。”


的确,共享电工需求方企业也在最近的合作中看到了未来更多的可能性。一家医疗影像设备生产企业的工程部负责人开始着手酝酿,把这种共享电工模式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


疫情期间,一些企业通过员工共享的用工方式渡过难关,也有一些企业选择用新技术去应对挑战。


在北京中关村丰台新兴产业基地,有20多家复工企业,如何保障疫情期间的用餐卫生成为了新的课题。为了减少人员接触,产业园的负责人开始考虑用新方法来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员接触的问题。这时,一家无人车企业正巧有闲置的无人车。疫情期间游客减少,原本用于景区运送乘客为主的无人车没有了用武之地,产业园就共享来了这位特殊的员工。


2月28日,无人车正式上岗。除了每天中午运送餐食,无人车还可以进行快递等物资的运送。


在疫情期间,无人车不仅被共享到一些复工的产业园或者生产企业里应用,还被用在了医院或者进行消杀工作等。


通过对接和共享,人与人、人与物在忙闲不均的地区、行业之间得到了合理优化配置。像这样新的工作模式,本是危机之下的无奈之举,但却破解了复工企业的燃眉之急,同时也帮助那些开工不足的企业缓解了运营压力,让很多员工掌握了新技能,也让他们有了收入。我们看到,当下复工复产跟前一阵相比,又进入了新阶段,有些行业、有些企业又面临着新的情况,我们看到,不少地方和企业面对新的困难,开动脑筋,危中寻机,积极想办法破解难题,而一些办法,不仅是针对眼前的务实之计,也为以后新的经营方式、运营方式进行着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