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城市管控之时大街小巷能经常见到的人就是他们了。环卫工人是街头暖人的风景线,是城市的“美容师”,也是疫情中的“逆行者”。环卫工作看似简单,但却非常的辛苦和繁琐。把每一个非常当作每一个日常,默默奉献,“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而在疫情期间的默默坚守,更是换来千街靓、万家安。
李会玲与丈夫李建卢都是郑州市二七区的环卫工人,他们已经在这个岗位干了20多年。
凌晨四点,李会玲和同事们开始了他们的第一项工作:对本班组所负责的所有路段进行集中清扫。
现在疫情好转,出门的人多了,垃圾比之前有所增加。一月底,新冠疫情突然来袭,每天上岗的李会玲感觉到了明显的变化。
当时,各地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实施相应的封闭管理措施,虽然上街的人少了,但保洁工作不能停。
当时已经临近春节,老家在三门峡的李会玲本打算与丈夫回家过年,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他们原本的计划。俩人选择留在郑州,继续坚守在岗位上。
疫情发生后,很多人都待在家里,但环卫工人们全员在岗,他们不仅要处理日常的垃圾,还增加了消杀的任务。非常时期,马路上的垃圾少了,但垃圾桶里的废弃口罩越来越多。
李会玲所在的班组一共7个人,他们负责郑州市二七广场附近三段道路的保洁。二七广场是郑州老城区的地标,大型商场聚集,还有一条步行街,又临近郑州火车站,这里人员复杂,而且流动性大,李会玲和丈夫只能互相提醒,出门工作多加小心。
李会玲与丈夫在互相鼓励中慢慢克服了心里的恐惧,有人还在他们最孤独的时候送来了温暖。
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李会玲和丈夫熬过了二月,走过了三月,他们看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在慢慢复苏。
疫情虽然好转,但从疫情期间延续到现在的消杀工作还在继续,一点也不能马虎。
现在,商场和饭店陆续开门营业,李会玲和同事们好久没用的工具又派上了用场。
以前,李会玲总希望街上的人能少一些,这样自己工作的压力会小一点,经历过这次疫情,她开始盼望着城市能早日恢复往日的喧嚣,她说人气越高,自己的干劲也会越大。
他是杨东旭,河南南阳市宛城区的一名环卫工。一台吸污车、三名环卫工就组成了一个吸污小组,驾驶员杨东旭是组长,他们负责市区20个公共厕所化粪池的吸污工作。
疫情过后,杨东旭的工作恢复了正常。
2月初,随着确诊人数的增加,各地开始征用宾馆,设立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集中隔离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触者。这时,隔离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如何处理成了最大的问题。
为了阻断传播的风险,酒店原本接入市政管网的管道被截断,隔离人员入住产生的生活污水要集中回收,统一送到指定地点做无害化处理。这个工作得近距离接触隔离人员的排泄物和废弃物,暴露风险大,但总得有人来做,杨东旭听说需要人时,第一个报了名。
这是疫情期间隔离点的一名工作人员记录下的画面,杨东旭和搭档正在隔离酒店的化粪池抽取生活污水。随着入住的隔离人员越来越多,他们的工作也越来越繁忙。
当时,吃住都在隔离点,每天的工作就是往返于隔离点和污水回收点之间,看着空荡荡的大街,听着新闻里日益增加的确诊病例,杨东旭开始有点担心家里人了。
了解到杨东旭家里的困难,环卫站的领导想再派个人来顶替他的工作,但被杨东旭拒绝了。
就这样,杨东旭继续留在岗位上。四月初,随着他所在的城市确诊人数清零、所有密切接触者结束隔离,杨东旭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在这里整整坚守了58天,是所有工作人员中坚持时间最长的。
据河南省住建厅统计,疫情期间,在河南有15万名环卫工作者坚守在岗位上。
2月3日起,商丘市推行废弃口罩分类处置,全市500名环卫工承担起了废弃口罩的收集工作,田月亮就是其中之一。
口罩直接接触人的口鼻,一旦接触带有病毒的口罩,感染的风险就很大。
现在,虽然疫情好转,但田师傅的口罩收集工作还在继续。
疫情期间,从清晨到傍晚,从街头到巷尾,都能看到环卫工人的身影。他是环卫驾驶员李素兵;
他是环卫工人孙付平,清运车进不去的小巷,他就进去把垃圾背出来;
他是垃圾清运车驾驶员刘培军。疫情期间,环卫行业高负荷运转,据住建部统计,全国180万环卫工人,有90%以上在岗位坚守,他们在完成日常保洁任务的同时还承担着医疗机构、集中隔离场所和相关设施的消杀应急任务。他们散落在街道的大街小巷,每个人都是一道微光,汇聚在一起,就点亮了整个城市。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也是维持城市运转的坚守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从一线医务人员到各个方面参与防控的人员,从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到生产防疫物资的工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在各自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汇聚起了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而在今后的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劳动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传奇。